为什么富不过三代?剖析古代贵族怎样从只手遮天沦为悄无声息
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当我们吟诵这句诗时,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曾经高高在上、风光无限的贵族身影。贵族,一个历史中闪耀的群体,他们的兴衰变迁反映着时代的风云变幻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,探寻中国贵族从西周诸侯到明清特权阶层的兴衰历程。
贵族的起源与西周的贵族体系贵族,最初指的是封建社会中因权力、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。在中国,贵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。西周取代商朝后,为了巩固统治,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。
分封制,就是把亲属、功臣分到各地,让他们建立诸侯国,拱卫王室。这些得到封地和爵位的人,成为了最早的贵族,也就是诸侯。宗法制则是贵族世袭的手段,它规定嫡长子继承制,即正妻生的大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。
在那个时代,立长还是立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。立长,因为谁是长子是客观事实,容易确定,能够减少家族内部的纷争,保证家族的平稳发展。如果立贤,在大家都不痴不傻的情况下,判定谁更贤能就存在太多不稳定因素,容易引发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。
展开剩余85%例如三国时期的袁绍、刘表,他们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犹豫不决,最终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,走向衰败。所以,嫡长子继承制成为了当时的最优解。
通过分封制的“国”和宗法制的“家”,再由周礼来约束大家,周朝构建起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国家结构。周礼规定,诸夏之间,同姓不能灭国,不能无端讨伐无罪的国家。这种贵族精神在当时的战争中也有所体现。
春秋时期的一些战争,更像是一种仪式化的较量,交战双方遵循着一定的规则,比如碰到对面国君要行礼,阵势没摆好之前不能贸然进攻,追逐对方溃军时,如果对方车轮子陷进坑里,还得下车帮人家推车,不攻击重伤的人,不杀老人小孩。
因为当时战争的目的并非消灭对方,而是让对方臣服。这种贵族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宋襄公。在与楚军交战时,楚军正在过河,手下建议趁楚军过河时击溃他们,宋襄公却认为这样不符合周礼,坚持等楚军过河摆好阵势后才开战,结果宋军大败。
从现代的视角看,宋襄公的行为显得迂腐,但在当时,他坚守的是一种社会价值体系。但是,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种价值体系逐渐崩塌,各国开始不择手段地争夺利益,礼崩乐坏的时代悄然来临。
春秋战国至秦汉:贵族的变革与衰落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,各国纷纷寻求变革图强之路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变革。商鞅,本是贵族出身,但他的变法矛头却直指秦国贵族。商鞅深知,秦国要想强大,必须打破旧有的贵族特权,让普通民众有上升的通道。
他规定普通人只要能打、能得军功,就可以封爵赏赐。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,也让秦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。但商鞅的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,最终他被车裂而死。
不过,商鞅虽死,秦法却得以延续,秦国也借此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。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,贵族的地位逐渐被削弱,他们成为了帝国战车前进道路上的车辙。
秦朝二世之后,汉朝建立。汉朝初期的贵族主要包括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、六国旧贵族以及刘姓宗室。刘邦深知异姓诸侯王对政权的威胁,于是逐步解除了他们的权力,提出“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”。
但解决了异姓王的问题后,又出现了外戚干政的现象。汉朝皇帝为了制衡同姓诸侯王,往往会依赖母亲或妻子一方的亲戚,也就是外戚。例如吕后掌权时期,吕氏家族权倾一时。但是,外戚势力虽然显赫一时,但缺乏延续性。一旦皇帝更换或者外戚背后的女人失势,他们的权力也就随之消散。
汉武帝时期,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,颁布了推恩令。原本汉代各诸侯王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封国,其他后代没有继承权。推恩令规定非嫡长子也可以封列侯,这使得原本的封国被分成多块,一代一代不断分割,诸侯国的势力被彻底瓦解。汉武帝还通过酎金夺爵等手段,清除了一批对自己有威胁的贵族。刘备祖上这一支就因为酎金夺爵事件而彻底沦落。
魏晋至隋唐:世家大族与贵族的演变魏晋时期,社会动荡不安,原本在权力架构下层的士族开始崛起。在三国乱世中,士族凭借着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优势,逐渐掌握了政治主导权。他们有钱有书读,在纸张没有普及之前,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知识,而士族对知识的垄断形成了阶级垄断。他们代代为官,形成了世家门阀。
东晋时期,“王与马共天下”,琅琊王氏等世家大族的权势甚至超过了皇室。世家门阀的子弟出生就是人上人,他们崇尚清谈,生活糜烂,争相比富,在其位而不谋其政。在北方,军事贵族形成了所谓的八柱国。八柱国是西魏军政合一的产物,他们的势力非常强大,后来隋唐的许多大佬都出自这个集团。例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李虎,就是八柱国之一。
到了隋唐时期,南北一统,北方的一些世家大族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,如关中的韦、裴、杨、杜,山东的崔、卢、郑、王、李等。虽然唐朝实行了科举制,但世家大族凭借着家传的文化优势,在科举中依然占据主要优势。
其中最有名的是五姓七望,即陇西李氏、赵郡李氏、清河崔氏、博陵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。这些世家大族出了许多宰相,他们的势力让唐朝统治者深感忌惮。但是,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给了世家大族沉重的打击,朱温篡唐后,更是对世家大族进行了屠戮。在这一系列的冲击下,世家大族逐渐走向灭亡,中国贵族群体在这一时期迎来了物理意义上的重创。
宋元明清:贵族的余晖与特权阶层的延续唐朝灭亡后,五代军事勋贵轮番登上历史舞台。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,科举制才真正得以进一步落实。在贵族消亡后的宋代,官僚成为了新的特权阶层,中国进入了官僚社会。官僚由科举产生,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观念深入人心,广大平民阶层终于有了晋升的途径。
由于科举制和印刷术的推广,知识不再被少数人垄断,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,并延伸出宗族家族。这种攻读传家的宗族范式一直延续到明清。
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特权阶层是藩王。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,分封了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为藩王,这些藩王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利。但后来朱允炆上位后急于削藩,引发了朱棣的靖难之役。朱棣即位后,开始限制藩王的权力,虽然藩王们依然享有富贵,但失去了军事和财政大权,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存在。
虽然藩王宗室不事生产,却占据大量田产俸禄,给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,最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,明朝的藩王势力被彻底摧毁。
清朝的特权阶层则是八旗子弟。八旗最初是一种人口编制,源于牛录制,后来发展为满八旗、汉八旗、蒙八旗。在清朝建立初期,八旗子弟凭借军功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特权。但随着天下承平日久,他们逐渐荒废了武艺,变得游手好闲,提笼遛鸟斗蛐蛐成为了他们的日常。
到了后期,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,在面对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时,毫无还手之力。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对八旗贵族造成了极大打击,许多满人也在这时将满姓改为汉姓。
从西周诸侯贵族到世家门阀,再到明藩王、清八旗,中国贵族的兴衰起伏犹如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。在这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,贵族的形态不断演变,他们的兴衰与时代的变革紧密相连。
贵族的消亡,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,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阶层的流动。正如古人所说: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在历史的长河中,没有永远的贵族,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人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